决死生论篇第二十
黄帝内经
决死生论篇第二十
作者:黄帝  |  字数:1294  |  更新时间:2023-11-23 18:59:43

  黄帝问曰:愿闻天地之至数,合于人形,血气通,决死生,为之奈何?

  歧伯曰:天地之至数,始于一,终于九焉。一曰天,二曰地,三曰人。因而王之,三三者九以应九野。

  故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,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。

  帝曰:何谓三部?

  歧伯曰:有上部,有中部,有下部。

  部各有三候,三候者,有天有地有人也。必指而导之,乃以为质。

  上部天,两頞之动脉。上部地,两颊之动脉。上部人,耳前之动脉。

  中部天,手太阴也。中部地,手阳明也。中部人,手少阴也。

  下部天,足厥阴也。下部地,足少阴也。下部人,足太阴也。故下部之天,以候肝,地以候肾,人以候脾胃之气。

  帝曰:中部之候奈何?

  歧伯曰: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气,人以候心。

  帝曰:上部以何候之?

  歧伯曰: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,天以候头角之气,地以候口齿之气,人以候耳目之气。三部者,各有天,各有地,各有人。

  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,三而三之,合则为九,九分为九野,九野为九藏。

  故神藏五,形藏四,合为九藏。五藏已败,其色必夭,夭必死矣。

  帝曰:以候奈何?歧伯曰: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调其气之虚实,实则泻之,虚则补之。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,无问其病,以平为期。

  帝曰:决死生奈何?

  歧伯曰:形盛脉细,少气不足以息者,危。形瘦脉大,胸中多气者,死。形气相得者,生。参伍不调者,病。三部九候皆相失者,死。

 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,参舂者,病甚。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,死。

  中部之候虽独调,与众藏相失者,死。中部之候相减者,死。

  目内陷者死。足太阳气绝者,其足不可屈伸,死必戴眼。瞳子高者,太阳不足,戴眼者,太阳已绝。

  此决死生之要,不可不察也。

  帝曰:何以知病之所在?

  歧伯曰:察九候独小者病,独大者病,独疾者病,独迟者病,独热者病,独寒者病,独陷下者病。

  以左手于病者,足上,上去踝五寸按之,以右手取病者足当踝而弹之,其应过五寸以上,蠕蠕然者,不病。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,病。中手徐徐然者,病。其应上不能至五寸,弹之不应者,死。

 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,死。中部乍踈乍数者,死。其脉代而钩者,病在络脉。

  九候之相应也,上下若一,不得相失。一候后则病,二候后则病甚,三候后则病危。所谓后者应不俱也。察其府藏,以知死生之期。

  必先知经脉,然后知病脉,真藏脉见者胜死。帝曰:冬阴夏阳奈何?

  歧伯曰:九候之脉,皆沈细悬绝者为阴主冬,故以夜半死。躁盛喘数者为阳主夏,故以日中死。是故寒热病者,以平旦死。热中及热病者,以日中死。

  病风者,以日夕死。病水者,以夜半死。其脉乍踈乍数乍迟乍疾者,日乘四季死。形肉已脱,九候虽调,犹死。

  七诊虽见,九候皆从者不死。所言不死者,风气之病,及经月之病,似七诊之病,而非也,故言不死。

  若有七诊之病,其脉候亦败者死矣,必发哕噫。必问其所始病,与今之所方病,而后各切循其脉,视其经络浮沈,以上下逆从循之,其脉疾者不病,其脉迟者病,脉不往来者死,皮肤著者死。

  帝曰:其可治者奈何?歧伯曰:经病者治其经,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,血病身有痛者,治其经络。其病者在奇邪,奇邪之脉则缪刺之。留瘦不移,节而刺之。上实下虚,切而从之,索其结络脉,刺出其血,以见通之。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,留针。

按“键盘左键←”返回上一章   按“键盘右键→”进入下一章   按“空格键”向下滚动

目录

素问共84章·本卷共109970
灵枢经共81章·本卷共79347

设置

阅读背景
字体大小
A-
14
A+
页面宽度